close
Blogtrottr
UDN閱讀藝文
閱讀藝文:提供國內外藝文展演訊息、藝術評論、閱讀新知;各界文學創作作品,包含名家專欄與副刊投稿。 // via fulltextrssfeed.com
第十一屆宗教文學獎短篇小說決審記錄/理解生命,大愛也是一種探險
Feb 5th 2013, 08:50

【聯合報/侯延卿/記錄整理】

時間:2013年1月12日(六)下午2點半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決審主席:劉克襄

決審委員:愛亞、紀大偉、楊照、范銘如(依姓氏筆劃排列)

第十一屆宗教文學獎短篇小說項目,徵求4000字以內之作品,共計201件參賽作品。初審由作家何致和、許榮哲、神小風與聯副編輯王開平分兩組,共計選出23件複審作品;四人再聯手評選14件進入決審。

決審作品依編號順序為:〈迷流〉〈髮相〉〈蒙娜麗莎的微笑〉〈廢電腦〉〈屋頂上〉〈活著〉〈牙洞〉〈如來〉〈復萌〉〈偶〉〈第三者〉〈夜遊〉〈耳朵朵朵〉〈夜〉。

宗教的想像力

投票之前,各評審委員先就整體印象發言。

第一次參加宗教文學決審的紀大偉,原本以為所有作品都會與宗教有關,看完之後發現是廣義的心靈探索,有些甚至是奇幻小說,也有些涉及迷信。他決定採取開放的態度,怪力亂神沒關係,只要故事好看文筆優,即可入選。

楊照認為這次大部分的作品都缺乏宗教想像力,幾乎圍繞著生死打轉,彷彿參加的是生死文學獎。

在愛亞的印象中,前兩次來當評審時的作品非常精采,但今年有些失望。她發現這次有三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格局太小,寫的都是一些瑣碎的事。一個人如果心中有愛,隨著年齡增長,愛也應該會滋長。除了愛自己的家人,看到眾生也會產生大愛,例如有人去管流浪動物,有人為核四問題奔忙,總有些人覺得有些事情非做不可。另一個問題,這次許多作品都用了隱喻,但若沒有真誠,隱喻也失去意義。第三個問題是好幾篇作品的語氣都很像,彷彿同一個人寫的,可見許多寫作者缺乏獨特的個人風格。

范銘如看這次的參賽作品,覺得宗教感不足,似乎與其他文學獎徵文沒有太大差異。她的評選方式是先挑出小說寫作能力較佳者,其中有扣緊宗教議題的作品則可獲得較高的分數。

劉克襄納悶是否由於主題是「喜歡生命,聆聽寂靜」,很多人就繞著這幾個字打轉。但他仍讀到一些寫作技巧之外的挑戰性,例如對佛教議題的反思。他相信參賽者大多是年輕人,雖有瑕疵,但其中還是有幾篇可看出力求突破的端倪,所以不傾向以嚴苛的標準去看待這些作品。

第一輪投票

不計名次,每位委員各選4篇。未得票作品隨即淘汰,不予討論。

四票:

〈偶〉(愛亞、紀大偉、楊照、劉克襄)

三票:

〈活著〉(愛亞、紀大偉、劉克襄)

二票:

〈屋頂上〉(紀大偉、范銘如)

〈牙洞〉(范銘如、劉克襄)

〈復萌〉(愛亞、楊照)

〈夜遊〉(愛亞、紀大偉)

一票:

〈髮相〉(范銘如)

〈蒙娜麗莎的微笑〉(劉克襄)

〈廢電腦〉(楊照)

〈如來〉(楊照)

〈第三者〉(范銘如)

一票與二票作品討論

〈髮相〉

范銘如說,因為這一批作品都不太切題(指宗教性),所以只好從大愛的角度來看,選擇比較溫暖的作品。

劉克襄認為,相較於其他入選作品,無論小說技巧、結構鋪陳或人物塑造,這篇都不太成功。但是說到溫暖的感覺,這篇的確有達到效果。

楊照與愛亞則覺得這篇太牽強,鋪陳不夠。

〈蒙娜麗莎的微笑〉與〈如來〉

相對於其他篇,劉克襄覺得這篇的表達方式較為特殊。

楊照把這篇與〈如來〉一併討論,題材很像,都是寫太太發瘋的故事,但〈如來〉寫得較切實,〈蒙娜麗莎的微笑〉則過於突兀,所以楊照較支持〈如來〉。

劉克襄說〈如來〉太淡,〈蒙娜麗莎的微笑〉較有創意。

不過,楊照就是喜歡〈如來〉的淡,有散文的調性。

〈廢電腦〉

楊照很意外〈廢電腦〉只得一票!在他看來,這篇中規中矩,非常符合四千字小說可以處理的內容。巧妙地結合大掃除丟電腦及父親病重面臨死亡這兩個片段,電腦成了父親的隱喻。活著的人如何看待、理解死亡,細節的描述並不勉強,技術控制上較其他篇好。

愛亞認為〈廢電腦〉較其他篇有小說的味道,但一直開電腦、關電腦,還有主角與妻子的對話,都太瑣碎了。

「碎得還不錯啊!」楊照試圖為〈廢電腦〉拉票。

劉克襄認為這篇若能濃縮至兩千字,他就能認同。

〈屋頂上〉

范銘如說,作者把保生大帝和主角的家族這兩條線,與木瓜樹結合在一起,以木瓜樹象徵文化與家族的傳承,算是格局較大的一篇。從南部遷居到北部的異鄉人感覺,也寫得不錯。作者把宗教當作日常父子聊天的話題,經營得很自然。第一段提及主角出門會提醒自己錢包、手機、鑰匙……像在唸咒語,就是在鋪梗了。整體有設計,淡淡的又還有一些小滋味。

紀大偉表示,相較於其他篇,這篇顯得清新很多,開頭時也沒有刻意設定方向與結局。作者貼切地呈現了一個年輕人在大都市的生活;引用宗教文本時,並不勉強,較有說服力。

楊照曾在〈屋頂上〉和〈復萌〉之間掙扎。他喜歡〈屋頂上〉的父子感情,寫得真切又準確,非常成功。但對於保生大帝的信仰,以及主角與父親之間的關係,楊照覺得這兩條線連結得不太自然;感覺保生大帝與文中提到的《大道真經》都是為了符合宗教議題而插入的。

引用保生大帝是否很牽強?紀大偉一方面覺得是;但另方面又覺得現在大學生的生態就是如此,會因為修習通識課程而被迫去寺廟做田野調查。

劉克襄覺得,作者談完父親的角色之後,又讓主角抓起《大道真經》硬讀了幾句,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太理想,這裡如果能淡化一點,這篇作品就成功了。

楊照也覺得這一段大可不必寫出來!

愛亞相信這篇是作者的親身經歷:作者寫出了主角的成長,一個原本只顧自己的年輕人,認為保生大帝只是父親的生活;但後來他發現家族裡的秘密──因為漳州、泉州在台灣歷史上是仇家,他的家族是漳州後裔,根本不該拜泉州人的守護神保生大帝;雖然現在仇恨已消,但這對有地方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仍是一件大事。作者有寫作的潛力,缺點在於段落之間的跳躍沒有銜接好,對小說的掌控能力還不大夠。

〈牙洞〉與〈第三者〉

劉克襄表示,〈牙洞〉和〈第三者〉題材相似,都是在寫小三,結尾也都是往前看,但較喜歡〈牙洞〉。〈牙洞〉的技巧與意象雖老套,不過至少有寫到一個基本的水準。但不知是否因為宗教文學獎的性質,使作者安排主角期許第三者和她先生這樣具有光明面的結尾,其實如果用較為隱約模糊的結局會更好。

范銘如認為〈牙洞〉和〈第三者〉都是典型的女性文學,同質性高,只是觀點不同,前者以大老婆為主述,後者則是小三。就小說的結構性和技巧來看,兩篇都不錯,但〈牙洞〉略勝一籌。兩篇也都很工整,從前面的鋪陳即可預料結局;但〈第三者〉的結局有驚悚效果,所以雖然不覺得這篇可以入選,還是聊表心意,給予小小鼓勵。

劉克襄對〈第三者〉的看法:這是創作者對評審的抵抗,試圖在結尾給人一個意想不到的發展,一定要讓評審想不到會是這樣的結局。

向來以抵抗善良評審為目標的楊照,在〈牙洞〉和〈第三者〉兩篇中,給予〈第三者〉較高的評價。他說,〈第三者〉至少留下一個可能性,重新詮釋故事裡這個男人,世界上存在著這樣值得我們去理解的人,有餘韻。〈牙洞〉寫到女主角去看牙時搭電梯遇見一位孕婦,就可以讓人看出作者接下來要寫什麼了。

愛亞覺得〈牙洞〉有點不合理,婚姻裡牽扯太多,不太可能突然就原諒、決定離開;〈第三者〉則太戲劇性,存心嚇人的企圖太明顯,而且也沒有人會把骨灰藏在衣櫥裡。

〈復萌〉

楊照稱讚此篇把年輕人出車禍的細節寫得非常好,但要將車禍放大為生死的思考是不夠的。

愛亞也認同車禍寫得很貼切,但整篇似乎與宗教沒什麼關聯。

范銘如說作者的文字不錯,第一頁還滿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然而原本以為許多小細節是為了鋪陳後續的發展,最後卻什麼都沒發生,令人失望;後面的部分則像在寫疾病文學。

〈夜遊〉

紀大偉想為〈夜遊〉拉票:此篇主角是智能不足的少年,和拾荒的母親相依為命。但由於整篇散發著文藝青年的風格,常使人忘記這對母子是社會邊緣人。文中提到的海神廟,是一個不錯的點子。台灣並沒有真正所謂的海神廟,但這是一個智障孩子所能理解的詞彙,媽媽可能把媽祖廟說成海神廟,讓孩子容易理解。結尾媽媽去世,也是社會新陳代謝的一種方法。不是以說教的方式,要求人們立志向上。這篇雖然有缺點,但表達了對社會弱勢的關懷。

愛亞也希望為這篇拉票,她覺得〈夜遊〉是這次真正較接近宗教文學的作品,比其他篇有「愛」,令人感動。作者揣測智障少年的想法,雖然不夠理想,但可體會夜遊就像少年的人生,媽媽病死了他也不知道,而且不管媽媽在不在,其實他都是孤獨的、邊緣的,任何人事物都無法進入他的腦子。

楊照對這篇作品並不認同,他指出,從第二段媽媽講的話就開始出現文青的語氣,作者以浪漫的方式去揣摩他並不了解的心靈,缺乏誠意;只是藉由邊緣人之口說出作者的想法,沒有真正理解智障者感受到的世界。最後,媽媽死了很久他都沒發現,但看到警察來了、鄰居耳語,他才想到該覺得恐慌,實在不太合理,沒有說服力。

劉克襄說,作者把主角寫成白天是智障、晚上是少年Pi,不協調。

范銘如認為,雖然前三頁都文謅謅的,但還不錯。標示母子同行的路線,也寫得很感人。然而第四頁就開始像在灌水,一整頁都是多餘的,沒有讓內容更豐厚,反而破綻越來越多。標點符號也用得太隨便,尤其第四頁寫「少年繼續跑」的段落,一大段文字居然只有結尾處一個句點。

三票以上作品討論

〈活著〉

劉克襄表示,此篇寫法和外籍配偶的題材,都很特別。蛇舍和姐姐的割禮,扮演極重要的意象。但後來為什麼主角的老公突然就躺在床上需要長期照護?這部分作者沒有處理好。

愛亞認為這篇的文字有淡淡憂傷,亦有思鄉、憶舊的情懷,但沒有交代高壯的丈夫為何突然病倒?哪怕寫她不知道都比沒有任何交代要好。

紀大偉指出,新移民文學崛起,也擴大了宗教文學的範圍。作者可能猜想,多元社會的正義會使這篇作品入選,但寫得不夠理想。

楊照說他看不懂!因為非常異國,無從判斷這篇的好壞。如果可以看懂,他會覺得這不是4000字可以處理的小說──作者把許多台灣讀者不熟悉的片段拼湊在一起,塞了太多東西,沒有講清楚。

范銘如看〈活著〉:宗教文學獎當然希望能有多元文化信仰的加入,可是為什麼講東南亞就是蛇和叢林這些刻板印象裡的元素?而且這些異國情調除了描繪出地方風味之外,對整個故事究竟有什麼作用?還有與〈夜遊〉同樣的問題,故事背景充滿了蠻荒的原始氣息,主角的語調卻像文青。

〈偶〉

紀大偉覺得〈偶〉是指「人偶」,以刻板的手法寫憂鬱症傾向的妻子,以沒有表情的人偶,來表示妻子如「偶」。

愛亞表示,兒子死了是很大的痛,所以媽媽變得呆滯。但此文有點含糊,看不出來兒子多大?也看不出父親對兒子的感情,這位父親太鎮靜了。此篇談鬼、靈魂、思念,可是缺少感情。

楊照的觀點:妻子因為兒子死了而變得麻木,以致敘述者必須重新認識他的太太,以及夫妻之間的關係。所以「偶」也可指「配偶」。這不是一篇感人的小說,但在小說書寫上,卻是一篇完整有效的作品。叛逆的兒子時常逃家,在一次離家的過程中因車禍而死,心理諮商師建議先生把妻子的反應記錄下來。雖然有些段落混亂,但當突如其來的死亡降臨時,作者寫出了這對夫妻完全不同的兩種應對方式。

范銘如對這篇的看法是很工整,但喪子與對童年的回憶這兩條線結合得不自然,且不知作者最後究竟要啟發讀者什麼?

劉克襄認為,相較於其他篇,這篇的整體失分較少,他會給予較高的名次。

第二輪投票

針對第一輪選出的作品,楊照、劉克襄與范銘如分別放棄只有他們一票的〈如來〉〈蒙娜麗莎的微笑〉〈髮相〉與〈第三者〉,其他評審沒有異議。剩下七篇,決審團分別以第一名五分、第二名四分、第三名三分、第四名二分、第五名一分來投票,以分數決勝負。

〈廢電腦〉8分(愛亞2、楊照3、范銘如2、劉克襄1)

〈屋頂上〉22分(愛亞4、紀大偉5、楊照5、范銘如5、劉克襄3)

〈活著〉5分(愛亞1、紀大偉2、劉克襄2)

〈牙洞〉10分(紀大偉1、楊照1、范銘如4、劉克襄4)

〈復萌〉2分(楊照2)

〈偶〉20分(愛亞5、紀大偉3、楊照4、范銘如3、劉克襄5)

〈夜遊〉8分(愛亞3、紀大偉4、范銘如1)

投票結果,〈屋頂上〉奪得首獎,〈偶〉獲貳獎,〈牙洞〉為叁獎,獎金分別為十萬、七萬、四萬元。佳作兩名,分別為〈廢電腦〉與〈夜遊〉,各獲獎金一萬元。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ook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